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
作曲
三十岁生日之际,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1912年,在维也纳音乐协会举办的一场他的专场音乐会中,指挥格热戈日·菲特尔贝格演出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安东·鲁宾斯坦则演奏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这场音乐会促使了著名的维也纳环球出版社与希曼诺夫斯基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出版合同,为其音乐事业带来了飞跃式发展。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于1882年10月6日出生在蒂莫舒夫卡(今属乌克兰基辅以南地区)一个富裕家庭。最初由父亲教授钢琴,后由舅舅古斯塔夫·诺伊豪斯(传奇钢琴家海因里希·诺伊豪斯之父)继续其音乐启蒙。后来他赴华沙,师从马雷克·扎维尔斯基和齐格蒙特·诺斯科夫斯基。在前往柏林、维也纳和巴黎,深入接触当时的现代音乐思潮之前,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创办了“波兰青年作曲家协会出版社”,成员包括菲特尔贝格、罗日茨基、谢卢托和卡尔沃维奇,他们日后与希曼诺夫斯基一道,很快以“青年波兰”之名声名鹊起。 完成学业后,希曼诺夫斯基定居维也纳,每年夏秋则回到蒂莫舒夫卡父母的庄园中专心作曲。他在前往意大利和北非的旅途中,逐渐对古代文明、早期基督教和东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其音乐风格深受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避居家乡继续作曲;战后迁至华沙,并自1927年起出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由于该校趋于保守,改革进展缓慢,他最终辞职,经济拮据之下不得不以钢琴演奏为生,作曲时间大大减少。1936年,希曼诺夫斯基凭借芭蕾作品《哈尔纳西》在巴黎大获成功。然而一年后,他因自幼患有的骨结核病情恶化,于1937年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