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瓦雷兹
作曲
“20岁时,我开始把声音视为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不受任何人为限制地加以塑造。”埃德加·瓦雷兹如此回忆道。他早在1906年便与费鲁奇奥·布索尼共同提出了电子声音的设想,并终其一生不断探索声音生成的新途径,直至创作《沙漠》这一最早融合电子音乐的作品之一。
1883年出生于巴黎的瓦雷兹,20岁起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先在斯科拉·康托鲁姆师从阿尔贝·鲁塞尔、夏尔·博尔代和文森特·丹迪,后在巴黎音乐学院随夏尔·维多学习。他深受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影响,1907年至1914年间旅居柏林,结识了拉威尔、理查·施特劳斯、罗曼·罗兰,并师从布索尼。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瓦雷兹返巴黎并入伍,后因病退役。身无分文、且不懂英语的他毅然移民美国,却很快在纽约展开创作,接连诞生《亚美利加》《奉献》《超棱镜》《八重奏》《积分》《奥秘》等代表作,同时投身指挥,并与卡洛斯·萨尔塞多创立“国际作曲家联盟”,与亨利·科威尔、卡洛斯·查韦斯创立“泛美作曲家协会”。1928年,他再度回到巴黎,将其革命性的音乐介绍给欧洲听众。1935年重返美国后,由于缺乏电声技术支持,他一度陷入长期创作低谷,曾感叹:“有时人能望见过于遥远的未来,而表现手段仿佛心怀恐惧,拒绝前进。” 此后,他定居于纽约、新墨西哥沙漠与加利福尼亚。自1940年起担任指挥与教师,他的音乐逐渐被世人忘记。直到1952年,他才迎来惊人的复兴:作品重新上演并录制出版,而他本人也借助期待已久的电子声学手段完成了最后的创作:《沙漠》《电子音诗》和《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