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普朗克
作曲
弗朗西斯·普朗克曾半开玩笑地说,真希望自己出生在15世纪,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声乐恰好契合他的作曲本性。不过,作为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他又补充道:“我们巴黎的‘第十五’——第十五区——其实也挺迷人的。”普朗克的音乐作品游走于超现实主义、歌舞杂耍和复调宗教音乐之间,始终未曾涉足无调性、十二音列或序列主义的实验。
1899年,弗朗西斯·普朗克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埃米尔是“普朗克兄弟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在1990年代末更名为“罗纳-普朗克”,并一度成长为全球第七大制药与化工集团。他的母亲是一位有才华的业余钢琴家,她激发了普朗克对音乐的兴趣,并为他安排了西班牙钢琴大师里卡多·维涅斯的课程。尽管普朗克后来也曾接受莫里斯·拉威尔和保罗·维达尔的授课,却未能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 18岁那年,普朗克在短时间内接连失去双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艰难时期,他结识了作曲家乔治·奥里克,并加入了埃里克·萨蒂周围的“新青年”艺术团体。该团体反对瓦格纳的作品,试图将法国音乐从德彪西的“贵族式”优雅中解放出来。正是在“新青年音乐会”的基础上,出现了“六人团”——这是巴黎乐评人亨利·科莱特随意拼凑、但极具媒体效应的一组作曲家,包括奥里克、普朗克、热尔梅娜·塔耶费尔、达里奥斯·米约、路易·迪吕埃和阿图尔·奥涅格。对这些年轻作曲家来说,“六人团”为他们的作品演出和传播提供了理想平台。 在与“六人团”渐行渐远,普朗克的创作受到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逐渐转向新古典主义。1927年,他在卢瓦尔河谷的努瓦泽附近购置了一处庄园,在那里完成了大部分作品。自1930年代起,他的创作重心转向声乐,尤其是他的宗教音乐,深受广大古典乐爱好者欢迎。弗朗西斯·普朗克于1963年1月30日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