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施密特

作曲

弗朗茨·施密特与阿尔诺德·勋伯格同年出生,但在艺术立场上却截然相反。作为一位坚持传统的作曲家,他始终代表着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美学观念。然而,尽管态度保守,晚期浪漫主义的施密特依然在交响乐的形式处理上展现了独到的创造力,尤其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在弦乐四重奏作品中,他也尝试融入更为复杂的和声以及现代的作曲技法。

施密特于1874年出生在普雷斯堡(今布拉迪斯拉发),在一个奥匈双语家庭中长大。母亲是他最早的钢琴启蒙教师,之后他先后师从钢琴家鲁道夫·马德尔、诺伯特·布格尔以及管风琴家费利齐安·约瑟夫·莫奇克。作为钢琴神童,他受到伊莎贝拉大公爵夫人的赏识,并受邀在格拉萨尔科维奇宫(今斯洛伐克总统府)演出。然而,在一次向泰奥多尔·莱谢蒂茨基的试奏中遭遇挫折,使他一度萌生放弃钢琴的念头。 后来随家人迁居维也纳,他考入音乐之友协会的音乐学院,主修大提琴,师从费迪南德·海尔梅斯贝格,同时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导师是罗伯特·富克斯——其学生中还包括马勒、策姆林斯基和施雷克尔。1896年,施密特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手,并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一员。施密特将这一阶段称为自己的“桨夫岁月”——长期高负荷的演出让他创作产量并不庞大。尽管如此,他仍留下了四部交响曲、两部歌剧、一部清唱剧、室内乐,以及钢琴和管风琴作品。1914年后,他辞去乐团职务,任维也纳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20年开始教授作曲与理论,并于1927年出任该校(已升格为音乐大学)校长。他在当时享有极高声望,曾获颁弗朗茨·约瑟夫勋章,并在六十岁生日之际被维也纳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身患重病的施密特见证了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国,并在全民公投中投下了赞成票。1939年2月11日,施密特在维也纳逝世。

音乐会